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直肠癌患者造瘘多因肿瘤位置导致手术无法保留肛门功能,常见于低位直肠癌需切除肛门括约肌的情况。造瘘解决排便问题、降低感染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常见形式有永久性造瘘与临时性造瘘两类。
低位直肠癌肿瘤距齿状线不足5cm时,手术需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可能无法保留肛门括约肌结构。此时需通过腹壁造瘘实现粪便转流,乙状结肠造口是常见术式,术后需使用造口袋收集排泄物。
直肠切除术后肠道吻合存在破裂风险,临时造瘘可减轻肠腔压力。回肠预防性造瘘能减少粪便污染腹腔,待吻合口愈合3-6个月后可通过二次手术还纳。约15%患者因吻合口愈合不良需改为永久造瘘。
进展期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或穿孔时,造瘘可立即解除梗阻。急诊横结肠造瘘能快速减压,避免败血症发生。术中引流脓液后,粪便转流可使感染灶更快消退。
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良好者,可尝试超低位保肛手术。但若术后肛管静息压<20mmHg或出现大便失禁,仍需补救性造瘘。肛门功能测试包括肛肠测压和直肠超声检查。
永久性造瘘患者经规范护理可维持正常社交,现代造口器材具备防漏除臭功能。结肠灌洗技术能规律排便,专科护士指导可掌握造口自我管理技巧,术后5年适应率超90%。
直肠癌造瘘术后需注意低渣饮食过渡,逐步增加膳食纤维至每日25g。规律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控便能力,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压动作。定期随访监测造口周围皮炎、疝气等并发症,心理咨询可协助心理适应。选择透气性造口袋并随身携带更换包,游泳等运动需使用特殊造口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