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直肠癌便血的特点包括血液与粪便混合、颜色暗红或鲜红、可能伴随黏液或脓液、排便习惯改变、贫血相关症状。
直肠癌便血时血液常与粪便混合,不同于痔疮的便后滴血。肿瘤表面破溃导致持续性渗血,血液均匀分布在粪便表面或内部,可能呈现条纹状。早期出血量较少,容易被忽视。
出血颜色可从暗红到鲜红,取决于肿瘤位置。距肛门较近的肿瘤出血呈鲜红色,类似痔疮出血;高位直肠癌出血因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而呈暗红色或柏油样,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约60%患者便血伴随黏液或脓液排出,因肿瘤继发感染或肠道炎症反应产生。黏液便可能先于出血出现,呈现蛋清样或胶冻状物质,脓液则提示可能存在肠壁脓肿或瘘管形成。
便血常伴随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等肠道刺激症状。肿瘤占据肠腔导致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后期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变细等肠梗阻前兆表现。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持续出血,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就诊,需警惕无痛性便血的可能。
直肠癌便血需通过肠镜确诊,建议40岁以上人群出现持续两周以上便血时及时筛查。日常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确诊患者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常用术式包括低位前切除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化疗药物可选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