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甲状腺癌转移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性碘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外照射放疗、TSH抑制治疗等方式干预。转移通常与原发灶未控、病理类型侵袭性强、诊断延误、基因突变、免疫逃逸等因素有关。
局部淋巴结转移可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骨转移可采用病灶切除术。手术需根据转移部位选择开放性手术或微创技术,术后需结合病理评估进一步治疗方案。
适用于摄碘性转移灶,通过碘-131破坏残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癌细胞。治疗前需停用甲状腺激素并低碘饮食,治疗后需隔离防护辐射,可能出现唾液腺损伤或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索拉非尼、乐伐替尼、安罗替尼等多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药物适用于晚期放射性碘难治性病例,可能引发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针对骨转移或脑转移的姑息性治疗,可缓解疼痛及神经压迫症状。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立体定向放疗技术,需注意皮肤反应和放射性黏膜炎等并发症。
通过左甲状腺素钠将TSH控制在0.1mU/L以下,抑制癌细胞生长。需根据心血管风险分层调整剂量,长期过量可能诱发房颤或骨质疏松,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骨密度。
甲状腺癌转移患者需保证每日150μg硒元素摄入,适量食用三文鱼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过量影响碘吸收,每周进行3次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术后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甲状腺球蛋白和颈部超声,骨转移患者应每半年进行全身骨扫描监测。出现声音嘶哑或病理性骨折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