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体寒与宫寒均属于中医概念,体寒指全身性阳气不足,宫寒特指女性胞宫受寒,两者在表现范围、病因及调理方法上存在差异。
体寒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等全身症状,与基础代谢率低、末梢循环差相关;宫寒则聚焦下腹冷痛、经期血块、不孕等生殖系统问题,多因胞宫气血运行受阻。体寒者可能伴随宫寒,但宫寒患者未必有全身畏寒表现。
体寒常由长期熬夜、过度节食、久坐不动等耗伤阳气行为导致;宫寒多与经期受凉、频繁流产、盆腔慢性炎症有关。中医认为宫寒与肾阳虚关系密切,体寒则涉及脾肾阳虚等多脏腑功能失调。
体寒者易疲劳、面色苍白,冬季症状加重;宫寒典型表现为经期小腹坠胀冷痛,热敷可缓解,经血色暗有血块,可能伴有性欲减退或排卵障碍。两者均可能出现腹泻,但宫寒者腹泻多与月经周期相关。
体寒通过舌淡苔白、脉沉迟等全身辨证判断;宫寒需结合妇科检查,如B超显示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减弱,基础体温曲线呈现黄体功能不足等客观指标辅助诊断。
体寒调理以艾灸足三里、大椎穴为主,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温补膳食;宫寒需重点暖宫,可选用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丸,配合神阙穴隔姜灸。两者均需避免生冷饮食,但宫寒者需额外注意腰腹部保暖。
日常调理建议体寒者进行慢跑、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提升阳气,宫寒患者可增加暖宫食疗如黑豆红枣汤。症状持续或影响生育时需中医辨证治疗,避免自行滥用温补药物。冬季注意足部保暖,穿高腰裤保护腰腹,经期避免冷水刺激,建立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两种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