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三叉神经痛可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测、药物试验、排除性诊断等方式确诊。三叉神经痛通常由血管压迫、神经损伤、多发性硬化、肿瘤压迫、疱疹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典型表现为单侧面部突发性电击样疼痛,持续数秒至两分钟,常由咀嚼、洗脸等动作触发。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支区域眼支、上颌支或下颌支,无发作期可完全正常。需记录疼痛性质、频率和诱因,与牙源性疼痛、偏头痛等鉴别。
颅脑MRI是首选检查,可发现血管压迫小脑上动脉常见、肿瘤或脱髓鞘病变。高分辨率3D-TOF序列能清晰显示神经血管关系。CT用于排除骨质异常或占位,但对微小血管压迫敏感性较低。
瞬目反射测试和诱发电位检查可评估三叉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结果提示神经通路受损,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该方法更适用于不典型病例或术前评估。
卡马西平治疗试验具有诊断价值,70%患者用药后疼痛显著缓解。需监测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如头晕、皮疹。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也可能作为辅助判断依据。
需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桥小脑角区肿瘤、多发性硬化斑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明确皮疹史,痛性眼肌麻痹伴眼球运动障碍。必要时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
确诊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与客观检查证据,建议神经科专科就诊。日常避免寒冷刺激、过硬食物等诱因,疼痛发作期可尝试局部热敷。维生素B12和α-硫辛酸可能辅助神经修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确诊后根据病因选择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或长期药物控制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