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隐性梅毒可通过血清学检测、病史追溯、临床表现评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隐性梅毒通常由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进展、免疫系统抑制、不规范治疗、病原体潜伏、个体差异等因素引起。
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如RPR、VDRL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试验如TPPA、FTA-ABS是诊断核心。前者用于筛查和疗效监测,后者确认感染。约30%隐性梅毒患者可能出现血清固定现象,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详细询问既往硬下疳、梅毒疹病史及治疗记录至关重要。隐性梅毒患者可能遗忘或不察觉早期症状,配偶/性伴侣的感染史、高危性行为史均为重要线索。病期超过2年属于晚期潜伏梅毒。
虽无典型症状,但需排查提示性体征如虹膜炎、听力下降、骨关节痛。神经梅毒可表现为阿罗瞳孔、腱反射消失。心血管梅毒可能引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听诊闻及舒张期杂音。
对血清学阳性且伴神经系统症状者需腰穿。脑脊液白细胞>5×10⁶/L、蛋白>45mg/dl、VDRL阳性提示神经梅毒。该检查对无症状神经梅毒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胸部X线可发现主动脉瘤,骨X线显示骨膜炎改变。头颅MRI有助于发现脑膜强化或脑梗死灶。PET-CT对梅毒树胶肿定位有优势,但非常规检查手段。
确诊后需规范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定期复查血清滴度。日常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加强营养支持如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瘦肉。适度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配偶及性伴侣必须同步筛查。治疗期间禁止饮酒,每3-6个月复查RPR至转阴或维持低滴度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