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五岁孩子说话口齿不清可通过语言训练、口腔肌肉锻炼、听力筛查、心理疏导、专业矫正等方式治疗。通常由构音器官发育迟缓、听力障碍、语言环境刺激不足、神经系统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通过儿歌朗读、绘本共读、发音游戏等趣味方式强化正确发音。每天固定20分钟针对性练习易错音节,如"g/k"音可通过"哥哥吃瓜"等短语重复训练。家庭对话时放慢语速示范清晰发音,避免过度纠正挫伤孩子表达信心。
吹泡泡、吸吸管、舌头操等游戏能增强唇舌力量。使用压舌板辅助完成舌尖上抬、左右摆动等动作,每日3组每组10次。咀嚼胡萝卜条、苹果块等硬质食物可自然锻炼咀嚼肌群协调性。
约30%发音异常与听力损失有关,需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排除中耳炎等问题。高频听力损失常导致"s/sh"等辅音混淆,确诊后可配助听器并加强视听结合训练。
紧张焦虑会加重发音障碍,避免当众纠正或与其他儿童比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缓解表达压力,对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贴纸等奖励。二胎家庭需注意排除因争夺关注导致的退行性表现。
持续半年无改善需就诊儿童康复科,排除脑瘫、自闭谱系障碍等疾病。言语治疗师会采用构音障碍评估量表制定方案,必要时配合口腔按摩、电子生物反馈等专业手段。
日常保证充足奶制品摄入补充钙质促进神经发育,避免过度依赖奶瓶影响口腔闭合。鼓励跑跳等大运动促进感觉统合,创造双语环境需确保母语发音稳固后再引入第二语言。若伴随流涎、咀嚼困难等症状应及时神经科排查,多数功能性构音障碍通过系统干预可在学龄前基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