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出血后水肿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水肿程度与出血量、部位及基础疾病相关,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干预控制颅内压。
脑血管破裂后24-72小时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血浆成分渗入脑组织间隙。早期可通过抬高床头30度、限制液体入量至1500ml/日、维持血钠135-145mmol/L等基础措施缓解,配合冰帽物理降温降低脑代谢率。
血肿周围水肿带可加重占位效应,可能与凝血酶释放、炎性介质激活有关。影像学显示中线移位超过5mm或环池受压时,需静脉使用甘露醇20%溶液125ml q6h、呋塞米或高渗盐水,同时监测肾功能。
严重水肿可能导致脑疝形成,表现为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CT显示基底池消失或第三脑室闭塞时,需紧急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或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维持脑灌注压60-70mmHg。
下丘脑受累时可引发中枢性高热或电解质失衡。监测核心体温超过38.5℃需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血糖控制在7.8-10mmol/L,避免使用激素类脱水药物。
持续水肿超过2周可能造成神经元不可逆损伤。亚低温治疗32-34℃维持24-48小时可减轻继发损害,配合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但需警惕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出血后1周内每日监测头颅CT动态变化,结合格拉斯哥评分评估意识状态。康复期建议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采用DASH饮食模式限制钠盐,进行翻身拍背等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出现嗜睡程度加深或肌力进行性下降需即刻复查影像,排除迟发性血肿扩大或新发出血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