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食道癌可能由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不良、胃食管反流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巴雷特食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
长期吸烟和酗酒是明确高危因素,烟草中苯并芘等致癌物直接损伤食道黏膜,酒精会溶解黏膜保护层。戒除烟酒可降低50%以上发病风险,同时需定期进行胃镜筛查。
长期进食烫食>65℃、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或缺乏新鲜蔬果维生素A/C不足会导致黏膜反复损伤。建议改变进食习惯,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柑橘类水果摄入。
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慢性炎症可能发展为巴雷特食管,肠上皮化生后癌变率达0.5%/年。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控制反流,严重者需行尼森胃底折叠术。
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鳞癌发生相关,病毒E6/E7蛋白会干扰抑癌基因功能。通过接种九价HPV疫苗、避免口腔-生殖器接触可预防感染。
TP53基因突变或酪氨酸激酶受体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基因检测可发现家族性风险,靶向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对特定突变有效。
日常需保持饮食温度适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推荐吞咽功能训练和流质饮食护理。确诊后应根据分期选择治疗方案,早期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愈,中晚期需联合放化疗。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和胸部CT,五年生存率与发现时机密切相关,Ⅰ期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