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嗜铬细胞瘤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区别包括激素分泌类型、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过度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阵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则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引发钠水潴留和低钾血症,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伴低血钾。
嗜铬细胞瘤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血压骤升骤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顽固性高血压、肌无力、夜尿增多为主,长期低钾可致心律失常和肾浓缩功能障碍。
嗜铬细胞瘤需检测24小时尿儿茶酚胺或血浆变肾上腺素,结合CT/MRI定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通过醛固酮/肾素比值筛查,确诊需盐水负荷试验或卡托普利试验,肾上腺静脉采血可定位病变侧。
嗜铬细胞瘤首选手术切除,术前需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和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控制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单侧腺瘤可手术,特发性增生需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依普利酮联合降压药治疗。
嗜铬细胞瘤危象可致心脑血管意外,术中血压波动风险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长期未控易引发肾损害、心肌纤维化,低钾血症增加洋地黄中毒风险。
两类疾病均需低盐饮食,嗜铬细胞瘤患者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危象,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定期监测血钾。诊断明确后应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嗜铬细胞瘤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手术安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后需评估激素水平恢复情况。日常管理包括血压监测、电解质复查及药物调整,合并心血管并发症者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