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出血后抽搐可通过抗癫痫药物、病因治疗、镇静处理、物理防护、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脑出血后抽搐通常由脑组织损伤、电解质紊乱、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癫痫发作等原因引起。
脑出血后急性期抽搐多与癫痫发作相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或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药物选择需结合患者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评估,避免突然停药诱发发作。
抽搐可能与再出血或脑水肿相关,需通过CT复查明确病因。对于血肿扩大者需考虑手术清除,脑水肿患者可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同时纠正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持续抽搐状态需立即静脉注射地西泮或咪达唑仑终止发作,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镇静期间需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氧饱和度>95%,避免过度镇静抑制呼吸。
发作期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软垫保护头部及四肢,避免强行按压肢体导致骨折。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及表现形式,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稳定期后开展认知功能训练与肢体康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于遗留癫痫者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定期复查脑电图调整剂量,同时避免高空作业等危险活动。
脑出血后抽搐患者需保持清淡饮食,限制每日钠摄入量低于3g,适当补充镁、钙等矿物质。康复阶段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训练,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密切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疲劳诱发抽搐。若发作频率增加或伴随意识障碍,需立即复查头颅CT排除新发出血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