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喝酒可能引起肠胃炎发作。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破坏胃肠道的保护屏障,从而诱发或加重肠胃炎症状。
酒精进入消化道后,首先接触胃黏膜,可能造成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长期饮酒会削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胃酸分泌异常增多时,可能引发反酸、烧心等胃炎典型症状,严重时出现呕吐或胃部剧烈疼痛。
急性肠胃炎患者饮酒后,酒精会加剧肠道蠕动异常,导致腹泻加重。慢性胃炎患者饮酒可能加速胃黏膜萎缩进程,增加肠化生风险。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会直接损伤肠道上皮细胞,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这也是饮酒后常出现腹胀、肠鸣的原因。
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饮酒可能诱发穿孔或出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酒会加重肠道敏感度,诱发痉挛性腹痛。糖尿病患者饮酒后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间接影响胃肠功能。孕妇饮酒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肠道发育。
肠胃炎发作期应严格禁酒,恢复期也需控制饮酒量,每日不超过50毫升低度酒。日常饮食可选择山药、南瓜等富含果胶的食物保护胃黏膜,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促进酒精代谢。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辛辣食物刺激肠道。保持规律进餐习惯,每餐七分饱减轻胃肠负担。餐后半小时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消化,但避免立即平卧。出现持续腹痛或黑便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