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肺结核疫苗皮试结果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反应,结果判读需结合硬结直径大小、红肿程度及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
皮试部位无硬结或硬结直径小于5毫米,提示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未产生有效免疫应答。阴性结果常见于未接种卡介苗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感染早期。需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假阴性可能。
硬结直径5-9毫米为一般阳性,多见于卡介苗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反应。此类人群通常无活动性结核病症状,但需结合接触史判断,如存在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建议进一步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
硬结直径10-14毫米提示中度阳性反应,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卡介苗接种后强反应导致。需评估是否存在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必要时完善痰涂片检查和胸部CT扫描。
硬结直径≥15毫米或出现水疱、坏死,高度提示活动性结核感染。强阳性反应者常伴有咳嗽超过2周、咯血等呼吸道症状,应立即进行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
皮试结果可能受近期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剂使用导致假阴性,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假阳性。免疫功能异常者建议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辅助诊断,结果判读需由专业医师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肺结核皮试后24-72小时需由医务人员测量硬结直径,避免抓挠注射部位。日常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局部化脓等异常反应。保持饮食均衡,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A/D增强免疫力,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皮试结果阳性者应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后规范完成6-9个月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