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型肺结核传染性

王超 主任医师

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空洞型肺结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弱与病灶是否开放、患者排菌量、接触密切程度、环境通风情况及个人防护措施等因素相关。

1、病灶开放: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肺部形成坏死空洞并与支气管相通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随痰液排出体外。空洞直径越大、内壁坏死物越多,细菌排出量越高。这类患者需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痰菌转阴。

2、排菌量差异:

痰涂片阳性的患者每毫升痰液含菌量可达10万以上,传染性显著高于痰培养阳性但涂片阴性者。排菌量受免疫状态影响,合并糖尿病或HIV感染的患者排菌期可能延长。

3、接触密切度:

共同居住或每日接触超过8小时的家庭成员感染风险是普通接触者的30倍。医务人员未佩戴N95口罩进行气管镜检查时,感染概率可达5%。

4、环境通风:

密闭空间可使含菌飞沫悬浮超过4小时,每小时换气6次可将传染风险降低80%。紫外线空气消毒能有效灭活悬浮菌株。

5、防护措施:

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可阻断90%以上的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时用肘部遮挡、痰液消毒处理等行为管理能减少环境病原体负荷。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应单独居住并保持房间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密切接触者需连续3个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监测。饮食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清、鱼肉等,同时补充维生素A、D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康复期可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所有餐具应煮沸消毒,被褥每周暴晒6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