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出血急救的最佳时机是发病后3-6小时内,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急救效果主要受出血部位、出血量、基础疾病、院前处置、医疗条件五个因素影响。
基底节区出血占脑出血的50%-60%,3小时内手术清除血肿可改善预后;脑干出血致死率高,需在4小时内进行降压和生命支持;小脑出血易引发脑疝,6小时内减压手术是关键。不同部位对缺氧耐受性差异直接影响急救时间窗。
30毫升以下出血可药物保守治疗,时间窗可放宽至12小时;30-60毫升出血需在6小时内评估手术指征;超过60毫升的出血即使及时手术仍可能遗留残疾。CT检查显示的出血体积是决定治疗方式的核心指标。
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再出血,需在2小时内将血压降至160/10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需同步控制血糖在8-10毫摩尔/升;服用抗凝药者需在3小时内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逆转药效。合并症管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效果。
发病后立即平卧并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记录发病准确时间;避免随意搬动患者颈部;测量并记录首次血压值。规范的院前急救能为院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不当处置可能加重病情。
具备卒中中心的医院可开展24小时急诊取栓手术;基层医院需在4小时内完成转诊;远程会诊系统能帮助快速确定治疗方案。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决定急救措施的实施质量。
脑出血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恢复期饮食宜低盐低脂,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肢体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2周内开始,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语言障碍者需进行每日30分钟发音练习。定期监测血压并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用力排便等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