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道肿瘤、肠扭转、粪石堵塞、肠道炎症等原因引起。
通过鼻胃管引流胃肠道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早期,能缓解腹胀呕吐症状。操作需在医疗机构完成,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
使用解痉药如山莨菪碱缓解肠痉挛,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改善肠蠕动。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类抗生素。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用于绞窄性肠梗阻。
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每日需补充3000-4000ml液体,包含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等。严重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
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等。术后需禁食直至肠功能恢复。
缓解期可用大承气汤加减通腑泄热,针灸足三里促进肠蠕动。需辨证施治,禁用于急性期。可配合腹部按摩预防复发。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食,逐步过渡到低渣半流食。每日分5-6餐少量进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康复后需规律运动促进肠蠕动,建议每天步行30分钟以上。长期便秘者可晨起空腹饮用温水刺激排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观察有无肠粘连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