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晕车可能由前庭系统敏感、视觉信号冲突、内耳平衡感受器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前庭器官位于内耳,负责感知头部运动。部分人群前庭系统对颠簸、加减速等运动刺激过度敏感,导致传入大脑的信号与视觉信息不匹配,引发眩晕、恶心等晕车症状。可通过乘车前避免空腹或过饱、选择前排座位减少晃动来缓解。
当眼睛看到静止的车内环境,而身体感受到车辆运动时,大脑接收的矛盾信息会触发晕车反应。阅读或注视手机等行为会加剧这种冲突。建议乘车时目视远方固定参照物,保持视野与身体运动感知一致。
内耳半规管中的淋巴液在车辆变速时流动异常,可能刺激毛细胞错误传递平衡信号。既往有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耳部疾病者更易出现此类问题。伴随耳鸣或听力下降时需就医排查耳科疾病。
车辆晃动刺激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调节失衡,引发冷汗、面色苍白、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焦虑情绪会加重该反应,表现为心慌、呼吸急促等。深呼吸训练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有助于改善症状。
既往晕车经历可能形成条件反射,乘车前焦虑会放大躯体不适感。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更易受心理暗示影响。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训练可逐步降低对乘车的恐惧反应。
预防晕车需综合调节:乘车前1小时进食易消化食物如苏打饼干,避免高脂饮食;旅途中保持空气流通,使用柑橘类精油香薰缓解恶心;日常可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如旋转椅练习。长期严重晕车者需排除前庭神经炎、偏头痛等疾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类或抗胆碱类药物治疗。养成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习惯也有助于增强自主神经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