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由先天性血管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或创伤、吸烟酗酒等因素引起。
部分人群出生时脑血管壁中层存在发育缺陷,导致局部血管壁薄弱。这种结构异常会使血管在血流冲击下逐渐膨出,形成囊状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常见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需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脑血管壁,尤其易损伤分叉部位的内膜。血压波动导致血管壁弹性纤维断裂,中膜层逐渐退化,最终外膜在血流压力下向外膨隆。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瘤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5倍。
血脂沉积引发的血管炎症会破坏血管壁三层结构,斑块部位血管壁变硬变脆。当脂质核心侵蚀中膜时,局部血管在血压作用下扩张成梭形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的颈内动脉系统。
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可通过血流传播至脑血管,引发局灶性血管炎导致壁层坏死。颅脑外伤则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壁结构,两者均可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类继发性动脉瘤易在感染控制后仍持续存在破裂风险。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抑制血管内皮修复功能,酒精则加速血管胶原蛋白降解。两者协同作用使血管壁基质稳定性下降,微小动脉瘤发生率达普通人群的7倍。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动脉瘤进展概率。
预防脑动脉瘤需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定期进行经颅多普勒筛查。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果及适量深海鱼类。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出现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应每6-12个月复查脑血管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