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紧急避孕药在排卵期使用仍有一定效果,但避孕成功率会显著降低。紧急避孕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排卵、干扰受精卵着床、改变宫颈黏液性质,其效果受用药时间、药物类型、个体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
左炔诺孕酮类紧急避孕药通过大剂量孕激素迅速抑制促黄体生成素峰值,可能延迟或阻断卵泡破裂。但若排卵已经发生排卵后12-24小时卵子具备受精能力,药物将无法发挥此作用。临床数据显示排卵前48小时用药避孕成功率约85%,排卵后用药则降至58%。
米非司酮类抗孕激素药物可使子宫内膜增厚受阻,影响受精卵植入。这类药物在排卵后72小时内使用仍能发挥作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出血,且对已完成的受精过程无效。
孕激素类药物可使宫颈黏液变稠,形成精子穿透屏障。该效应在服药后2小时内开始显现,但对已进入输卵管的精子无清除作用。排卵期宫颈黏液原本稀薄利于精子通过,此时用药的物理阻隔效果有限。
所有紧急避孕药均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递减规律。左炔诺孕酮在无保护性行为后24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超过72小时有效率不足50%;醋酸乌利司他可将有效时间延长至120小时,但排卵期使用仍可能失败。
体重指数超过25时药物效果下降30%,超过30可能完全失效。同时服用肝酶诱导剂如抗癫痫药会加速药物代谢,重复用药可能引发月经紊乱。有痛经史者服药后易出现突破性出血。
建议排卵期优先采用屏障避孕法作为主要避孕手段。若需使用紧急避孕药,应选择双剂量方案首剂后12小时补服,用药后14天进行妊娠检测。日常可记录基础体温辅助判断排卵日,避免高脂饮食影响药物吸收,服用维生素E缓解药物引起的乳房胀痛。存在多次紧急避孕需求时应咨询医生调整避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