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排卵期内膜厚度通常在8-12毫米之间,主要受激素水平、个体差异、月经周期阶段、基础疾病及年龄等因素影响。
子宫内膜增生依赖雌激素刺激,排卵前雌激素峰值促使内膜增厚至8-12毫米。黄体生成素升高后,孕激素分泌使内膜转化为分泌期状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激素紊乱,引发内膜过薄或异常增厚。
健康女性的内膜厚度存在生理性波动,部分人群排卵期可能仅达7毫米或超过13毫米,但无其他异常时仍属正常范畴。临床需结合超声形态、血流信号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估。
月经干净后内膜厚度约2-4毫米,卵泡期逐渐增厚,排卵期达到峰值。若周期紊乱或卵泡发育不良,可能导致内膜增生不同步,出现排卵期内膜偏薄现象。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等器质性疾病可导致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常伴随不规则出血。宫腔粘连或多次刮宫史则可能造成内膜基底层损伤,表现为排卵期内膜持续低于6毫米。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成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均可能出现排卵期内膜厚度异常。35岁后内膜容受性逐渐下降,即使厚度正常也可能影响胚胎着床。
建议备孕女性通过基础体温监测结合超声检查评估内膜状态,日常可适当增加豆制品、坚果等植物雌激素食物摄入。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导致激素失衡,每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若排卵期内膜持续低于6毫米或超过15毫米,需排查内分泌疾病或宫腔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