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坏疽型带状疱疹主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年龄增长、慢性疾病、创伤刺激及药物因素。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患者因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病毒易突破防御导致感染扩散。需通过免疫调节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升抵抗力。
50岁以上人群因胸腺退化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再激活后更易侵袭皮肤深层组织。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发病后需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
糖尿病、尿毒症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微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易继发坏死。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神经血管病变有关,通常伴随剧烈疼痛和皮肤紫绀。需严格控制原发病,联合静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患处皮肤受到摩擦、压迫等物理损伤时,表皮屏障破坏加速病毒扩散。常表现为水疱破溃后形成深达真皮的溃疡灶。护理时应保持创面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生物制剂会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掩盖早期症状。可能与药物干扰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有关,皮损多呈快速进展性坏死。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日常需保持充足睡眠与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及优质蛋白。急性期避免抓挠患处,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日光直射皮损部位。出现发热或创面渗液增多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