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型带状疱疹怎么治疗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出血型带状疱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镇痛处理、局部护理、预防感染、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出血型带状疱疹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破坏、继发细菌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周期通常为7-10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2、镇痛处理:

神经痛是出血型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可选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严重疼痛可考虑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冷敷或局部麻醉药膏也可辅助缓解疼痛。

3、局部护理:

保持疱疹区域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出血加重。可使用生理盐水湿敷,渗出明显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水疱破裂后涂抹氧化锌软膏促进创面愈合。

4、预防感染:

出血型疱疹易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脓性分泌物、周围红肿热痛。轻度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感染需口服头孢类或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

5、免疫调节: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考虑注射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恢复期患者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以预防复发。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出血型带状疱疹患者应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促进皮肤修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水肿。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导致疱疹区域出血。若出现高热、意识模糊、出血不止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