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带状疱疹可通过抗病毒药物、镇痛治疗、局部护理、物理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带状疱疹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伴疼痛。
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并减轻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发病72小时内开始治疗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
针对神经痛可选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中重度疼痛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顽固性疼痛可能需要阿片类药物。疼痛管理需个体化调整,避免长期使用成瘾性镇痛药。
保持皮损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水疱破溃后可用生理盐水湿敷,覆盖无菌敷料保护创面。
急性期后可采用红外线照射、超声波等物理疗法促进皮损愈合。神经痛持续者可尝试经皮神经电刺激或针灸治疗。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眼部带状疱疹需眼科会诊预防角膜炎,耳部带状疱疹需警惕面瘫。高龄患者重点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监测内脏播散。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降低复发风险。
带状疱疹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和压力诱发免疫力下降。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多摄入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神经修复。皮损未结痂前避免接触孕妇和儿童,保持衣物宽松减少摩擦。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发热、头痛或皮损化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