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多汗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异常、药物副作用及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
原发性多汗症约30%-50%与家族遗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导致汗腺分泌功能亢进。这类患者多在青春期发病,表现为手掌、足底或腋窝对称性过度出汗,体温调节正常但局部汗量显著增多。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上升引发全身性多汗,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餐后低血糖反应性出汗,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波动也可出现潮热多汗症状。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可破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损伤平面以下代偿性多汗,部分脑卒中患者因中枢调控失衡导致偏身多汗现象。
抗抑郁药如舍曲林、退热药如水杨酸类、胰岛素等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阿片类药物戒断时出现的多汗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的典型表现,通常伴随焦虑、心悸等症状。
焦虑症、惊恐发作等精神心理因素通过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促使出汗。情绪紧张时手掌及腋窝汗腺对肾上腺素敏感性增高,这种应激性出汗多在情绪平复后自行缓解。
建议多汗症患者选择棉质透气的衣物,避免辛辣食物及咖啡因摄入,每日用温和抑菌洗剂清洁易出汗部位。中重度患者可尝试离子导入疗法,运动时携带吸汗毛巾及时擦拭,夜间睡眠保持环境温度在22-24℃。若伴随体重下降、心悸或发热等症状,需尽早就医排除甲亢、感染等继发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