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颅咽管瘤手术通常需要开颅操作,主要采用经鼻蝶窦入路、经颅底入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和神经内镜辅助手术五种方式。
通过鼻腔自然通道抵达颅底,适用于位于鞍区的肿瘤。该方式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但可能受鼻腔解剖结构限制。术中需配合神经导航系统精确定位,术后需监测脑脊液漏风险。
通过前颅窝底或中颅窝底开颅,适合向鞍上扩展的肿瘤。手术视野暴露充分,可处理与视神经、颈内动脉粘连的肿瘤。术后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等并发症,需进行颅底重建防止脑组织疝出。
经典开颅方式,通过颞部骨窗进入,适用于向侧方生长的肿瘤。能有效保护大脑中动脉分支,但可能损伤颞叶静脉导致脑水肿。术中需配合显微外科技术精细分离肿瘤包膜。
通过大脑纵裂间隙抵达三脑室,适用于巨大鞍上肿瘤。需牵拉额叶组织,可能引起短期记忆力障碍。该入路能完整切除与下丘脑粘连的肿瘤,术后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
联合显微镜与内镜技术,适用于复发或残余肿瘤。内镜提供多角度视野,可清除显微镜盲区病灶。需配合术中MRI实时监测切除范围,减少下丘脑损伤风险。
术后需保持头高位30度预防颅内压增高,每日监测尿量预防尿崩症。饮食宜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康复期应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三个月内限制头部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垂体激素水平和MRI,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曲线。出现持续头痛、视力变化或意识障碍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