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儿童驱虫治疗建议在春秋季节进行,最佳时机主要与寄生虫活跃周期、儿童接触感染源频率、药物代谢特点、群体传播风险、气候环境因素有关。
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在春秋季繁殖活跃,此时虫卵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春季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越冬虫卵开始孵化;秋季虫卵通过粪便污染土壤后,具备较强传染性。选择这两个时段驱虫能有效阻断寄生虫生活史。
儿童在春秋季户外活动增加,接触污染土壤、不洁玩具的概率升高。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的行为会使虫卵经口摄入风险提升3-5倍,此时进行预防性驱虫可降低重复感染几率。
常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需在空腹状态下服用,春秋季儿童消化功能相对稳定,药物吸收率比夏季高15%-20%。服药后2-4小时的血药浓度峰值更利于杀灭成虫。
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机构在3-4月和9-10月开展统一驱虫,能减少儿童间的交叉感染。统计显示群体同步驱虫可使区域寄生虫感染率下降60%以上,效果优于个体分散用药。
春秋季平均气温在15-25℃区间,既避免夏季高温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又防止冬季低温影响药物在肠道的溶解速率。适中的空气湿度也有助于维持驱虫药片剂稳定性。
除规范用药外,日常需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每周用60℃以上热水烫洗内衣裤,生食瓜果需浸泡15分钟后去皮食用。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粪便虫卵,流行地区可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若发现儿童夜间肛周瘙痒、食欲异常或体重增长缓慢,应及时就医进行寄生虫筛查。加强宠物驱虫管理,避免猫狗成为蛔虫中间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