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和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规范用药、增强免疫力和接种疫苗等方式预防。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胃肠炎最常见病因,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接触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水样腹泻和呕吐。预防需加强手部卫生,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原体污染的肉类、蛋类易引发细菌性胃肠炎,表现为发热伴脓血便。食物要充分加热,生熟案板分开使用,海鲜类需彻底煮熟,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餐厅。
暴饮暴食或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会破坏胃肠黏膜屏障。避免空腹饮酒,控制咖啡因摄入量,高脂饮食每周不超过3次,每餐保持七分饱,餐后适当散步促进消化。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生素可能损伤胃黏膜。必须用药时选择肠溶制剂,抗生素使用需配合益生菌,避免与酒精同服,服药后出现黑便应立即就医。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易继发感染。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睡眠,冬季注意腹部保暖,适当补充维生素D,压力大时进行深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预防胃肠炎需建立科学饮食习惯,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发酵食品如酸奶每周食用3-4次维持菌群平衡。运动方面推荐每周5次30分钟快走,避免饭后立即运动。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的呕吐、便血或脱水症状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婴幼儿和老年人更要注意观察尿量变化。旅行期间只饮用瓶装水,随身携带口服补液盐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