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颅底脑瘤手术风险程度较高,主要与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类型、血管神经关系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有关。
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密集,包含颈内动脉、视神经、脑干等重要结构。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术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大出血,或误伤神经引发视力障碍、面瘫等功能缺损。部分肿瘤包裹重要血管神经,进一步增加手术难度。
脑膜瘤、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边界清晰,手术全切可能性大;脊索瘤、软骨肉瘤等恶性肿瘤易浸润周围组织,需结合放化疗。垂体瘤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术中需监测激素水平。
经鼻内镜、开颅等入路选择需个体化设计。术中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降低风险,但对医疗团队经验要求极高。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增加麻醉风险。术前心肺功能评估、血栓预防等措施可降低围手术期风险。部分患者需分期手术或姑息性减压。
听神经瘤手术可能影响听力保留,三叉神经鞘瘤涉及面部感觉。术前需通过MRI薄层扫描明确肿瘤与神经的立体关系,术中采用显微分离技术最大限度保护功能。
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警惕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康复期建议低盐高蛋白饮食,逐步进行吞咽训练和肢体活动。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三个月内限制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MRI评估肿瘤残留或复发,部分患者需辅助放疗。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术后焦虑,家属应参与康复计划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