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眼睛下凹陷可能由遗传因素、自然衰老、营养不良、用眼过度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部分人群因先天眶周脂肪分布较少或骨骼结构特殊,容易出现眼睑下方凹陷。这类情况通常在青春期后逐渐显现,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凹陷,无明显不适感。改善方式可选择玻尿酸填充等医美手段,但需在专业医师评估后进行。
随着年龄增长,面部胶原蛋白流失导致皮下脂肪垫萎缩,眶隔韧带松弛会使脂肪移位,形成眼窝凹陷。多伴随眼周细纹、皮肤松弛等老化表现。可通过射频紧致、热玛吉等抗衰治疗改善,日常需加强防晒和抗氧化护理。
长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A/C/E及铁元素会影响皮肤弹性蛋白合成,导致眼周组织萎缩。常见于快速减肥、消化吸收障碍人群,可能伴随面色苍白、毛发干枯。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鱼类、深色蔬菜及坚果摄入。
持续熬夜、电子屏幕使用过久会造成眼周微循环障碍,局部代谢废物堆积导致软组织萎缩。特征为晨起凹陷加重伴浮肿,午后可能缓解。建议每用眼1小时闭目休息5分钟,冷热交替敷眼促进血液循环。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综合征等消耗性疾病可能导致全身脂肪异常分布,引发眶周脂肪流失。通常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心悸、蛋白尿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甲亢患者需服用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
日常建议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以防浮肿。饮食多补充含透明质酸的食物如银耳、山药,配合维生素K类眼霜按摩促进微循环。避免用力揉眼或过度拉扯眼周皮肤,强光环境下佩戴防紫外线墨镜。若凹陷进展迅速或伴随视力改变、复视等症状,需及时排查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