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相关肌肉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酸痛或痉挛性疼痛,可能由免疫系统异常、机会性感染、神经病变、药物副作用或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
艾滋病病毒破坏CD4+T细胞导致免疫调节紊乱,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释放,引发肌肉组织慢性炎症反应。这种疼痛多呈弥漫性酸痛,常见于四肢近端肌群,伴随疲劳感。
巨细胞病毒或弓形虫感染可导致肌炎,疼痛呈锐痛或烧灼感,多伴有发热和局部压痛。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夜间加重的深部肌肉疼痛,常伴随体重下降等消耗症状。
HIV直接侵袭周围神经或抗病毒药物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可表现为电击样疼痛或针刺感,下肢远端更显著。约30%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性疼痛,触碰衣物时疼痛加剧。
齐多夫定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能诱发线粒体毒性,导致乳酸酸中毒相关肌肉痛。这种疼痛多为对称性肌无力伴压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酸激酶升高。
维生素D缺乏或低镁血症可引发肌肉痉挛性疼痛,夜间小腿抽筋多见。晚期患者因恶病质导致肌肉萎缩时,可能出现活动时牵拉痛。
建议艾滋病患者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维持肌力。饮食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肉、鸡胸肉及乳清蛋白。可尝试温水浴或局部热敷缓解疼痛,但避免使用过高水温。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出现新发疼痛或疼痛性质改变时应及时进行肌电图、肌肉核磁等检查。注意区分肌肉痛与关节痛、骨痛的不同特征,必要时进行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生化指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