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肠镜检查通常在出现消化道症状、高危人群筛查或随访复查时进行,主要适用于反复腹痛腹泻、便血黑便、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监测、息肉切除术后复查等情况。
持续超过4周的慢性腹痛或腹泻需考虑肠镜检查。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等非器质性疾病可能引起症状,但需排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40岁以上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时更应警惕肿瘤可能。
排除痔疮出血后,鲜红色血便或柏油样黑便提示需肠镜检查。可能由结肠息肉、血管畸形、肠癌等导致。尤其伴随贫血、体重下降时,需紧急排查消化道出血原因。
直系亲属有肠癌病史者建议40岁起筛查。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患者需提前至20-25岁开始监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携带者每1-2年需复查。
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后,8-10年病史患者需定期肠镜评估。可发现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病变范围广泛者建议每年检查。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1-3年需复查。高风险息肉直径>1cm、绒毛状结构需缩短随访间隔。多发性息肉患者建议6-12个月后确认有无复发。
肠镜检查前3天需低渣饮食,避免籽类、粗纤维食物,检查当日禁食。术后2小时内禁水禁食,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就医。长期便秘者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建议40岁以上普通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肠癌筛查,有吸烟饮酒习惯者应缩短间隔。日常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黏液便、细条状便等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