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皮下淤青多数与白血病无关,常见原因包括外伤、血管脆弱、药物影响、凝血功能障碍和维生素缺乏。白血病相关淤青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持续发热、异常出血或贫血。
磕碰或挤压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入皮下形成淤青。这类淤青多呈青紫色,按压有轻微疼痛,1-2周可自行吸收。老年人因皮肤变薄更易出现自发性淤青。
血管弹性下降或脆性增加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出血。常见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糖尿病患者或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这类淤青常出现在四肢远端,面积较小。
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能干扰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部分抗生素、抗抑郁药也会影响凝血机制。用药期间出现多发淤青应咨询医生调整剂量。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淤青可能自发出现且不易消退,常伴随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需通过凝血四项检查确诊。
维生素C缺乏影响血管完整性,维生素K缺乏干扰凝血因子合成。长期偏食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可能出现淤青伴牙龈肿胀、伤口愈合缓慢等表现。
日常应注意避免剧烈碰撞,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摄入。淤青24小时内冷敷可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若淤青反复出现且伴随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需及时血液科就诊排除血液系统疾病。适度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应避免对抗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