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内科
阴虚体质、皮肤敏感者、孕妇、高热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适合艾灸。艾灸可能加重这些人群的原有症状或引发不良反应。
阴虚体质者体内阴液不足,常表现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艾灸属温热疗法,可能进一步耗伤阴津,加重五心烦热、失眠等症状。此类人群建议优先选择滋阴清热的中药调理,如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或患有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者,艾灸的高温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红肿、水疱或感染。瘢痕体质者更需避免,艾灸可能诱发瘢痕增生。这类人群可采用温和的穴位按压替代。
孕妇腰骶部及下腹部禁止艾灸,特别是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妊娠早期不当艾灸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妊娠晚期可能诱发早产。孕妇调理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耳穴贴压等安全疗法。
体温超过38.5℃时进行艾灸会加重机体代谢负担,可能使体温进一步升高。感染性疾病急性期如肺炎、扁桃体炎伴发热者,需待热退后再考虑艾灸调理。此时应以物理降温和抗感染治疗为主。
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者,艾灸可能导致皮下出血或血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同样存在出血风险。这类人群如需中医调理,建议选择无创的激光穴位照射等替代疗法。
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需根据个体体质差异合理应用。健康人群艾灸后建议饮用温水补充体液,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冷风。施灸部位出现持续灼痛、水疱时应及时就医处理。日常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饮食宜清淡温补,避免辛辣燥热之物影响调理效果。特殊人群尝试艾灸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评估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