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心肌梗塞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
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是心肌梗塞的基础病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加速斑块进展,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后,脂质核心暴露于血液中触发凝血反应。
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同时凝血系统激活产生红色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血流时,心肌细胞因缺氧在30分钟内开始坏死。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该过程。
吸烟、寒冷刺激或情绪应激可能诱发冠状动脉异常收缩。痉挛可使原本狭窄的血管完全闭塞,即使没有斑块破裂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能有效缓解血管痉挛。
巨噬细胞浸润会削弱斑块稳定性,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升高预示急性发作风险。慢性牙周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疾病可能通过炎症介质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或肿瘤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在狭窄血管处形成血栓。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适用于房颤合并心肌梗塞的二级预防。
预防心肌梗塞需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低盐低脂饮食配合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戒烟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地中海饮食模式能降低炎症指标。突发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应立即呼叫急救,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完成血管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