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早期症状主要包括持续低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口腔溃疡、皮疹和乏力。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可能持续数周后自行缓解。
体温持续在37.3-38℃之间是艾滋病急性期的典型表现。这种低热与病毒大量复制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常规退热药效果有限,通常伴随夜间盗汗症状。需与普通感冒发热鉴别,后者多伴有呼吸道症状且病程较短。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直径超过1厘米的无痛性肿大淋巴结,触诊质地较硬且可活动。这种全身性淋巴结病是HIV攻击淋巴系统的直接证据,肿大可能持续数月,需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鉴别。
口腔黏膜出现反复发作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或阿弗他溃疡,创面直径可达5-10毫米,伴有明显疼痛。这种黏膜损害源于CD4+T细胞减少导致的免疫缺陷,常规口腔治疗见效缓慢。
躯干部位出现玫瑰疹样红色斑丘疹,不伴瘙痒但可能脱屑。皮疹组织病理学显示血管周围炎性浸润,是病毒血症期的皮肤表现,需与药物过敏反应相鉴别。
不明原因的体力下降和嗜睡,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种疲劳感与病毒代谢产物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可能伴随注意力减退和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出现上述症状且近期有高危行为者,建议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高危行为后4-12周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具有诊断价值。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蛋白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消耗。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病毒,但需做好个人卫生管理,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