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观区别

4.9万次浏览

曲中玉 副主任医师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观区别主要体现在皮肤状态、头部比例、毛发发育、体表脂肪及肌肉张力五个方面。

1、皮肤状态:

早产儿皮肤薄嫩呈半透明状,可见皮下血管网,表面常覆盖胎脂和胎毛;足月儿皮肤较厚实呈粉红色,胎脂较少且分布均匀。早产儿因表皮屏障功能不完善,更易出现脱屑或瘀斑,尤其在28周前出生的极低体重儿中,皮肤胶冻样改变更为明显。

2、头部比例:

早产儿头围相对较大,占身长1/3以上,颅骨软且囟门宽大,耳廓软骨发育不全易折叠;足月儿头身比例协调约1/4,颅骨硬度适中,耳廓成形且弹性良好。部分早产儿可能出现颅缝重叠或乒乓感,这与颅骨钙化不足有关。

3、毛发发育:

早产儿体毛胎毛浓密,尤其背部、额部明显,头发细软稀疏;足月儿胎毛已基本脱落,头发浓密有韧性。胎毛残留程度与胎龄呈负相关,34周前出生的早产儿常见肩部、耳廓处丛生胎毛。

4、体表脂肪:

早产儿皮下脂肪缺乏,皮肤松弛有皱褶,四肢关节突出;足月儿脂肪分布均匀,面部、四肢饱满圆润。早产儿因棕色脂肪储备不足,常呈现"瘦小老人"样外观,而足月儿颊部脂肪垫发育完善。

5、肌肉张力:

早产儿呈蛙式体位,四肢伸展无力,握持反射弱;足月儿屈肌张力良好,手脚呈自然握拳状态。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可能出现全身松软,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直接相关。

对于早产儿家庭,需特别注意维持适宜环境温度24-26℃和湿度55-65%,采用袋鼠式护理促进体温调节;喂养时应选择专用配方奶或强化母乳,少量多次喂养避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每日进行轻柔抚触刺激神经发育,但需避免过度刺激;定期监测头围、体重增长曲线,警惕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并发症。足月儿护理则更注重按需喂养和自然发育节奏,两者护理重点存在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