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流产后出血量适中最为理想,过多或过少均需警惕。正常出血量约为月经量的1-2倍,持续时间通常为1-2周,主要与子宫收缩力、胚胎残留、感染风险、凝血功能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流产后子宫通过收缩排出残留组织并止血。收缩不良可能导致出血量增多,表现为持续大量鲜红色出血;过度收缩则可能造成出血骤减,伴随剧烈腹痛。促进子宫收缩可采取轻柔按摩下腹部、遵医嘱使用缩宫素等措施。
妊娠组织未完全排出时,出血量可能突然增多且伴随血块,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少量残留可通过药物促排,大量残留需行清宫术。完全流产者出血量会逐渐减少,若出血停止过早需排查宫颈粘连。
出血量异常增加伴发热、恶臭分泌物时,提示宫腔感染可能。感染会破坏子宫内膜修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预防感染需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及性生活,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抗生素治疗。
凝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难以自止的出血,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流产后短期服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可辅助止血,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在血液科指导下用药。
孕周较大者流产出血量相对较多,多胎妊娠流产出血量常高于单胎。既往有剖宫产史者需警惕子宫瘢痕处出血。出血量判断需结合基础血红蛋白水平,贫血患者更易出现乏力、心悸等失血反应。
流产后建议每日记录出血量及卫生巾更换频率,出血量超过月经峰值2倍或突然减少均需就医。休养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可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子宫内膜修复,两周后需复查超声确认宫腔恢复情况。出现头晕、发热或持续腹痛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