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骨肿瘤在核医学科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治疗缓解症状,效果与肿瘤类型、分期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锶-89、钐-153等放射性药物靶向治疗,配合体外放疗或手术综合干预。
锶-89氯化物适用于成骨性转移瘤,通过模拟钙代谢选择性沉积于骨转移灶,释放β射线破坏肿瘤细胞。可有效缓解70%患者的骨痛,疗效持续3-6个月。治疗前需评估骨髓储备功能,可能出现短暂性骨髓抑制。
钐-153-EDTMP对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效果显著,兼具镇痛和抗肿瘤作用。治疗后1-2周疼痛开始减轻,总有效率约65%。需监测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严重骨髓抑制患者禁用。
镥-177标记的PSMA靶向药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能精准定位肿瘤病灶。临床显示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配合雄激素剥夺疗法效果更佳。可能出现口干、疲劳等轻微副作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常与外照射放疗协同,对承重骨病变更安全有效。序贯治疗可延长疼痛缓解时间,降低病理性骨折风险。需严格控制放射剂量,避免骨髓毒性叠加。
治疗效果受肿瘤代谢活性、病灶数量及患者体能状态影响。PET-CT可筛选核素治疗敏感病例,动态监测需结合骨扫描和肿瘤标志物。
核医学科治疗期间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促进骨髓恢复,适度活动预防骨质疏松,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理性骨折。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代谢指标,出现持续发热或出血倾向需及时就医。放射性核素治疗后需遵循辐射防护指导,与孕妇儿童保持适当隔离。配合镇痛药物和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