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的注意事项

4739次浏览

曲中玉 副主任医师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早产儿喂养需特别注意营养供给、消化适应和感染预防,关键措施包括母乳强化、少量多次喂养、监测生长曲线、补充维生素及铁剂、保持喂养卫生。

1、母乳强化:

早产儿母乳中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需强化以满足快速生长需求。建议使用母乳强化剂增加热量至每100毫升70-80千卡,同时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促进脑发育。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需选择专为早产儿设计的配方奶,其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为60:40更易消化吸收。

2、少量多次喂养:

早产儿胃容量小且吸吮吞咽协调性差,单次喂养量应控制在5-15毫升/公斤体重,间隔2-3小时。采用竖抱姿势喂养可减少胃食管反流,喂养后需保持右侧卧位30分钟。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立即暂停喂养。

3、生长监测:

需每周记录体重、身长和头围数据,绘制校正月龄生长曲线。理想体重增长速度为每天15-20克/公斤,头围每月增长1厘米。若连续两周生长速率不足,需调整喂养方案或排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

4、营养补充:

出生后即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 400-800IU和铁剂2-4毫克/公斤直至校正年龄1岁。极低出生体重儿还需补充维生素A、E及钙磷制剂。母乳喂养者需持续补充多种维生素直至完全过渡到普通配方奶或辅食。

5、卫生防护:

喂养器具需每日煮沸消毒,配制奶粉前严格洗手。避免亲吻婴儿面部或用手直接接触奶嘴。出现腹泻、呕吐等感染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并暂时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早产儿出院后应维持室温24-26℃、湿度55%-65%的环境,避免过度包裹导致能量消耗增加。喂养时观察有无呛咳、发绀等异常,定期进行发育评估。辅食添加需延迟至校正月龄4-6个月,从强化铁米粉开始逐步引入。建立规律的喂养-睡眠周期有助于神经发育,建议每日进行抚触刺激促进胃肠蠕动。家长需接受专业喂养指导培训,定期随访至校正年龄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