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到子宫肌层引起的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增多和子宫增大。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激素水平异常、免疫因素、遗传倾向及子宫手术史等因素有关。
子宫内膜组织突破基底层屏障向肌层浸润,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灶。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刺激周围肌纤维增生肥大,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变硬。这种病理改变是进行性加重的典型特征。
雌激素持续刺激促进内膜细胞增殖,孕激素抵抗导致异位内膜无法正常凋亡。高水平前列腺素分泌增强子宫收缩,引发进行性加重的痉挛性痛经。激素受体表达异常是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
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无法有效清除逆流的内膜碎片。局部炎症反应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纤维化,形成病灶周围特有的炎症微环境。
直系亲属患病史者发病风险增加2-3倍,特定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表观遗传学改变如DNA甲基化异常可能影响激素受体表达,这种遗传倾向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疾病。
剖宫产、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肌层界面屏障。手术创伤导致的炎症修复过程中,内膜细胞可能错误植入肌层间隙,这种情况约占继发性病例的30%。
建议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温热敷下腹部缓解痛经时,温度应控制在40-45℃避免烫伤;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每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严重贫血或疼痛影响生活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