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疼痛通常首发于大脚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典型表现为夜间突发剧烈红肿热痛。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特点主要有发作部位单侧性、疼痛程度剧烈性、发作时间突发性、伴随症状红肿性、缓解周期自限性。
约70%首次发作发生在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医学称足痛风,表现为单侧关节突发疼痛。其他常见受累关节包括足弓、脚踝、膝盖等下肢承重关节,上肢关节受累较少见。这种不对称性分布是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鉴别点。
疼痛程度可达VAS评分7-10分,患者常描述为"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甚至无法忍受被单触碰。发作期关节局部皮肤紧绷发亮,温度明显升高,这与尿酸盐结晶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相关。
85%患者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2-6小时内疼痛达到顶峰。这种昼夜节律性与夜间体温下降、呼吸性酸中毒导致尿酸溶解度降低有关。部分患者发作前可有疲乏、关节刺痛等前驱症状。
典型发作期可见关节及周围组织明显红肿,皮肤呈暗红色,按压有凹陷性水肿。这是尿酸盐结晶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白细胞趋化、前列腺素大量释放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
未经治疗情况下,轻度发作通常3-10天自行缓解,严重发作可持续数周。缓解期关节症状完全消失,但反复发作会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形成特征性的痛风石和关节畸形。
痛风急性期建议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发作关节应制动休息,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慢性期需通过低嘌呤饮食、戒酒、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配合医生制定的降尿酸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将数值控制在300μmol/L以下可有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