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胃息肉与胃癌在性质、发展进程和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胃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胃癌则是恶性疾病,两者区别主要有组织来源不同、生长方式不同、症状表现不同、检查结果不同、治疗原则不同。
胃息肉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间叶组织,病理类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细胞分化良好。胃癌来源于胃黏膜腺体的恶性克隆增殖,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存在细胞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特征。
胃息肉多呈局限性隆起,表面光滑,基底宽或带蒂,生长缓慢。胃癌呈浸润性生长,病灶边缘不规则,可形成溃疡,易向深层组织侵犯,进展相对较快。
较小胃息肉通常无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上腹隐痛、饱胀感。胃癌早期症状隐匿,进展期可出现持续性腹痛、呕血黑便、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上腹包块。
胃镜下息肉多呈半球形或分叶状,黏膜色泽正常。胃癌内镜下可见不规则隆起或溃疡,黏膜粗糙易出血,活检病理可发现癌细胞。影像学检查中胃癌可能显示胃壁增厚及周围淋巴结转移。
胃息肉多采用内镜下切除,术后定期复查即可。胃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部分晚期患者需进行姑息性治疗。
建议胃息肉患者每1-2年复查胃镜,发现息肉增大或形态改变应及时处理。胃癌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筛查。日常饮食应避免腌制、霉变食物,控制食盐摄入,戒烟限酒。出现持续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