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黄疸可能由生理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道梗阻、溶血性贫血、药物性肝损伤等原因引起。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可能出现皮肤黏膜黄染,7-10天自然消退。这与胎儿期红细胞破坏后胆红素代谢不完善有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哺乳频率不足会加重黄疸程度,增加喂养次数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持续超过两周或胆红素水平过高,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
甲型、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胆红素代谢能力。患者除皮肤巩膜黄染外,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肝炎活动期需检测肝功能指标,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干扰素、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控制病情进展,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胆管结石、肿瘤压迫等因素会造成胆汁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这类黄疸常伴陶土色粪便和皮肤瘙痒,超声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内镜下取石或支架植入能解除梗阻,严重者需行胆肠吻合术。长期梗阻可能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输血反应等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患者黄疸呈柠檬黄色,伴有贫血和脾肿大。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性溶血有效,严重贫血需输注洗涤红细胞。蚕豆病患者应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定期检测血红蛋白水平。
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等经肝脏代谢时可能诱发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黄疸伴转氨酶升高,及时停药多可逆转。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保肝药物能促进肝细胞修复。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
出现黄疸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腹部超声明确病因。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新生儿喂养次数,黄疸未消退前避免阳光直射。肝炎患者须严格戒酒,胆道疾病患者建议低脂饮食。所有药物使用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服用偏方或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