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杰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神经外科
肌少症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活动能力受限、跌倒风险增加、代谢紊乱和生活质量降低等负面影响。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和功能减退的综合征,主要由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神经肌肉功能退化、慢性炎症反应、激素水平变化和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
肌少症患者常表现为握力、下肢力量等明显减弱,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如提物、爬楼梯等。肌肉力量下降与肌纤维数量减少、肌细胞萎缩有关,长期缺乏运动或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加速这一过程。建议通过抗阻训练结合优质蛋白补充改善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进行性肌肉功能衰退会导致步行速度减慢、平衡能力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从座椅起身困难。这种活动障碍与快肌纤维选择性丢失相关,可能引发久坐行为恶性循环。物理治疗师指导下的渐进式运动干预有助于维持功能独立性。
下肢肌肉质量减少会显著提高跌倒概率,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不足时。老年人跌倒后易发生髋部骨折等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肌肉量可能进一步流失。预防措施包括平衡训练、居家环境改造及维生素D补充,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
肌肉组织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场所,肌少症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甚至2型糖尿病。肌肉减少还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肥胖风险。营养师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2-1.5克蛋白质,并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肌少症患者常伴随疲劳感加重、抑郁情绪和社会参与度下降。肌肉功能衰退可能导致个人卫生自理困难,产生病耻感。多学科团队介入应包括心理疏导、社交活动指导和辅助器具适配,全面改善身心状态。
肌少症的管理需要综合干预策略。建议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每周至少进行2-3次力量练习。饮食方面应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类、禽肉、豆制品和乳制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蛋白质补充剂。同时注意监测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水平,避免吸烟酗酒等加速肌肉流失的行为。对于合并慢性疾病患者,需协调好原发病治疗与肌少症防治的关系。定期进行肌肉功能评估,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