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肺间质疾病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累及肺泡壁、血管周围及支气管周围组织。肺间质疾病的病因主要有特发性肺纤维化、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职业或环境暴露、药物性肺损伤、遗传因素等。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杵状指和低氧血症。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肺间质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因不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病理特征为肺组织成纤维细胞灶性增生,导致肺结构破坏和蜂窝肺形成。患者通常表现为隐匿起病的活动后呼吸困难,高分辨率CT可见双肺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状阴影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临床常用尼达尼布、吡非尼酮等抗纤维化药物延缓疾病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结缔组织病常合并间质性肺病,属于全身性疾病在肺部的表现。这类患者除呼吸道症状外,多伴有雷诺现象、关节肿痛等全身表现。肺部病变可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或寻常型间质性肺炎模式,治疗需兼顾原发病控制与肺纤维化干预,常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如矽尘、石棉等可导致尘肺病,有机粉尘暴露可能诱发过敏性肺炎。这类疾病有明确的职业或环境接触史,病理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或纤维化改变。预防关键在于脱离暴露环境,急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晚期肺纤维化则需氧疗等支持治疗。
部分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靶向药物如厄洛替尼可能引起药物性间质性肺病。临床表现为用药后新发的咳嗽、呼吸困难,影像学显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时停药是治疗关键,中重度病例需要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部分患者可遗留不可逆的肺纤维化。
家族性肺纤维化与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有关,约占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例的20%。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常有家族聚集现象,疾病进展速度较快。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原则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相似,但需更密切监测疾病进展。
肺间质疾病患者日常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保持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缺氧。饮食应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需限制钠盐摄入。定期随访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对评估疾病进展至关重要,出现急性加重需及时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