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通常应低于3.4毫摩尔/升,理想水平建议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可能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遗传因素、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导致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燕麦、深海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久坐不动会降低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帮助维持正常水平。
内脏脂肪堆积会促进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控制总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将体重指数保持在18.5-23.9范围内,有助于改善指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黄色瘤、早发冠心病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
胰岛素抵抗会激活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促进胆固醇合成,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脂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多饮多尿等症状。除控制血糖外,可遵医嘱使用依折麦布片等药物调节。
定期检测血脂四项对评估心血管风险至关重要。除药物治疗外,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吸烟者需戒烟,酒精摄入应控制在每日25克以下。对于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需同时管理好基础疾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等血管评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