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会得狂躁症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老年人得狂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病变、药物副作用、慢性疾病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狂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迫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老年人存在家族精神疾病史,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概率。直系亲属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者,后代发病概率相对较高。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早期发现情绪异常波动时可尝试正念冥想等非药物干预。

2、脑部病变

脑血管意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可能导致额叶-边缘系统功能失调。这类病变常伴随认知功能下降和性格改变,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基底节区或前额叶皮层异常信号。治疗需联合神经保护剂与心境稳定剂。

3、药物副作用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左旋多巴等药物可能诱发药源性躁狂。老年患者代谢功能减退时更易出现药物蓄积,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兴奋躁动状态。临床处理需逐步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换用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物。

4、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能继发躁狂样表现。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原发病的典型体征,如甲亢患者会出现心悸、消瘦等症状。治疗需先控制基础疾病,配合使用碳酸锂等情绪稳定药物。

5、心理社会因素

丧偶、空巢等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触发老年期首次躁狂发作。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独居老人更易因应激反应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干预措施包括家庭心理教育和团体社交活动,严重时需联合奥氮平等药物。

老年躁狂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家属应协助记录情绪变化日记。饮食方面注意限制咖啡因摄入,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建议每三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和血药浓度,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受伤。当出现攻击行为或睡眠严重紊乱时,应立即陪同前往精神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