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婴幼儿吞咽与喂食困难可能由生理性发育迟缓、口腔运动协调障碍、胃食管反流、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部分婴幼儿因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可能出现暂时性喂食困难。表现为进食时易呛咳、吸吮力弱或进食速度缓慢。这种情况通常随着月龄增长逐渐改善,家长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选择适合月龄的食物性状帮助过渡。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生长发育曲线。
口腔肌肉协调性不足会导致舌体推送食物困难、咀嚼效率低下。可能与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食物滞留口腔、流涎增多。建议家长进行口腔按摩训练,使用专用压舌板刺激口腔肌肉,必要时转诊至康复科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
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可能引起婴幼儿拒食或吞咽疼痛。多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全有关,常伴随吐奶、弓背哭闹等症状。可尝试少量多次喂养,喂食后保持直立体位。若症状持续需就医排除病理性反流,医生可能开具铝碳酸镁混悬液等胃黏膜保护剂。
食管闭锁、幽门狭窄等结构异常会直接导致吞咽梗阻。这类患儿往往出生后即出现喂养困难、呕吐胆汁样物等症状。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病例需要手术治疗如幽门环肌切开术。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早就诊小儿外科,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脑瘫、脊髓性肌萎缩等疾病会影响吞咽反射弧的神经传导。患儿除进食困难外,多伴有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等表现。需神经科医生评估后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管饲营养支持、肉毒毒素注射缓解肌张力等措施。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对于存在喂养困难的婴幼儿,家长应记录每日进食量、呛咳频率及体重变化。优先选择稠度适中的泥糊状食物,避免坚硬或过大块状食物。喂食时保持45度半卧位,每口食物量不超过5毫升。若出现反复肺炎、体重不增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视频吞咽造影等专业评估。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可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多数病例通过早期干预能获得良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