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胸外科
幼儿鸡胸可通过物理治疗、营养干预、运动矫正、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鸡胸通常由维生素D缺乏、遗传因素、骨骼发育异常、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原因引起。
佩戴定制矫形支具是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适用于轻中度鸡胸患儿。支具通过持续温和压力逐步矫正胸骨前凸,需每天佩戴一定时间并定期调整。矫形期间需配合呼吸训练,帮助胸廓肌肉适应正常形态。物理治疗周期较长,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重点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每日保证足够奶制品、深绿色蔬菜摄入。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建议每日补充适量维生素D制剂。同时需调整膳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以支持骨骼发育。营养不良患儿需定期监测血清钙磷水平。
特定胸廓扩展运动有助于改善畸形,如扩胸运动、游泳等上肢伸展性锻炼。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力量,推荐腹式呼吸练习。运动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规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造成损伤。坚持锻炼能增强胸肌力量,辅助胸廓形态恢复。
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继发的鸡胸,需使用维生素D滴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严重缺钙者可短期使用骨化三醇胶丸。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血钙和尿钙水平。合并呼吸道疾病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
严重畸形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微创胸廓成形术,常用术式包括胸骨翻转术和Nuss手术。手术最佳年龄为5-12岁,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佩戴保护支具并避免剧烈活动。手术矫正效果显著但存在一定复发概率。
家长应定期监测患儿胸廓发育情况,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过量补充单一营养素。睡眠时保持仰卧位,避免侧卧加重畸形。矫形期间定期复查胸片评估效果,发现呼吸异常及时就医。多数轻度鸡胸随生长发育可自行改善,中重度需早期干预以防影响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