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治疗狂躁性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社会支持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需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病程阶段及个体差异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建议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是核心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可缓解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碳酸锂适用于伴随躁狂发作的患者。部分难治性病例可能联合使用氯氮平,但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用药期间须警惕锥体外系反应、代谢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病态思维模式,改善社会功能。家庭治疗可减少高情感表达环境对病情的影响。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支持性心理治疗能增强治疗依从性,适用于急性期后康复阶段。
改良电休克治疗适用于严重兴奋躁动、自杀风险高的急性发作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部分难治性幻听症状可能有效。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辅助改善情绪症状。物理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与药物联合应用。
个案管理服务提供长期随访和资源协调,预防病情复发。职业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劳动能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开展日间照料和社交活动。家庭-社区-医院三级网络支持体系对维持病情稳定至关重要。
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减少昼夜颠倒诱发症状。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可缓解药物副作用并改善情绪。避免酒精、咖啡因等精神活性物质刺激。均衡饮食补充B族维生素和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对神经系统修复有益。
患者应保持长期规范治疗,家属需学习疾病管理知识,注意识别复发先兆如睡眠紊乱、情绪波动等。建立包含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区工作者的多学科团队支持,定期评估社会功能恢复情况。避免过度刺激环境,培养绘画、音乐等舒缓性兴趣爱好有助于病情康复。急性期后逐步参与社交活动时需获得专业指导。